说起来你可能不信,有个人在太空里待了整整9个小时,而且还是在舱外作业!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事儿,要知道平时咱们工作8小时都觉得累得够呛,人家在没有空气、没有重力、零下几百度的太空环境里干了9小时的活儿。
这个人就是蔡旭哲,神舟十九号的指令长。前些天他在央视《面对面》节目里聊起这事儿,那表情,你能看出来当时有多悬。
从飞行员到航天员,这哥们儿等了12年
咱先说说这个蔡旭哲是谁。这哥们儿原本是个空军飞行员,本来以为自己这辈子就在蓝天上飞飞,没想到后来航天员招人,他一咬牙就报名了。
2010年,他通过层层筛选成了第二批航天员。你想想看,那选拔有多严格?身体素质、心理素质、技术水平,哪一样都不能马虎。选上了之后呢,就开始了漫长的等待。
整整等了12年!这期间别人该结婚结婚,该生娃生娃,他就一门心思地训练、学习、等机会。2022年,终于等到了神舟十四号的任务,那次飞行让他积累了不少经验。
2024年10月,他又上天了,这回是神舟十九号的指令长。有意思的是,他还创了个纪录——两次进入太空间隔时间最短的国内纪录。这哥们儿是真爱太空啊!
突然来的“临时工”任务
2024年12月17日,本来蔡旭哲他们准备按计划进行第一次出舱任务,结果地面突然来了个“临时通知”。
咋回事呢?原来空间站在进行货物对接的时候,有个负责装卸货物的适配器卡住了。你可别小看这玩意儿,平时往空间站运货,全靠这些适配器来转移和装载货物。装完货之后,这些适配器会自动复位,但这次有一个的两道保护锁中的一道没有复位。
要是在地面,这事儿简单得很,随便找个工具撬一下就行了。可在太空中,这就成了大问题。
“这活儿,我来干!”
蔡旭哲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,心里肯定也打鼓。为啥?因为这次和以往的任务完全不一样。
以前的出舱任务都是计划好的,该准备啥工具,该怎么操作,都有详细的方案。可这次是临时任务,专用工具没有,时间还紧张。
更要命的是,航天服是有使用时限的。不管是美国的、俄罗斯的,还是咱们国家的航天服,都只能保证航天员在太空环境下短时间内的生命安全。一般来说,单次出舱作业的安全时限是8小时。
之前的世界纪录是美国宇航员赫尔姆斯创造的8小时56分钟,咱们国家之前的最高纪录是叶光富的8小时31分钟。叶光富那次已经算是超时了,可蔡旭哲面临的挑战更大。
与时间赛跑的生死时速
蔡旭哲没有犹豫,制定好方案,和地面联系确认后,就开始了这次“要命”的任务。
一出舱,他就面临两个“敌人”:时间和环境。
第一个敌人是光照时间。太空中的光照是有周期的,他必须抢在作业区域进入黑暗之前完成维修工作。只有40分钟的阳光时间,过了这个点,就只能摸黑干活了。
第二个敌人是航天服的工作时限。当时他们已经在舱外工作了7个小时,再加上这次临时任务,时间肯定会超过安全线。
不过让人没想到的是,这次临时维修任务比想象中要顺利。没有专业工具确实麻烦,但也没有预想的那么困难。
9小时!新的世界纪录诞生
最终,蔡旭哲他们用了整整9个小时完成了这次出舱任务。这个数字有多厉害?直接刷新了世界航天史上出舱作业最长时间的纪录!
更厉害的是,任务完成后,蔡旭哲说连航天服的备用氧气都没用到。这说明啥?说明咱们的技术过硬,准备充分!
背后的“天地配合”
你可能会问,这么危险的任务,万一出事儿咋办?
蔡旭哲在采访中经常提到一个词——“天地配合”。这里的“天”是指天上的空间站,“地”是指地球上的控制中心。
地面上有个24小时值班的保障团队,实时监控着“天上”航天员们的身体指标和工作状况。一旦有什么异常,地面专业团队会在第一时间提供最合适的处理方案。
更牛的是,咱们国家的载人航天工程采用的是“发一备一”保障模式。啥意思?就是天上有一组人在执行任务的时候,地面还有另一组人和火箭在待命。万一天上出了意外,地面的救援队伍2到3个小时就能到达天宫进行救援。
技术过硬才是硬道理
为啥蔡旭哲敢冒这个险?说白了,就是技术过硬,底气足。
咱们的航天服设计本来就比较“保守”,也就是说安全系数留得比较大。8小时的安全时限,实际上航天服能支撑的时间远远不止这些。
再加上完整的保障体系和专业团队的支持,这才让蔡旭哲有信心在“没有后援”的情况下,超时完成这次要命的任务。
意外之外,情理之中
说起来,突破美国的纪录完全是计划之外的事儿。蔡旭哲他们本来就是想把故障处理好,没想到顺便还创了个世界纪录。
可仔细想想,这也在情理之中。咱们国家这些年在航天技术上的进步有目共睹,从神舟一号到现在的神舟十九号,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,从短期停留到长期驻留,每一步都走得扎扎实实。
普通人眼中的“不可能”
对咱们普通人来说,9小时可能就是一天的工作时间,或者一晚上的睡眠时间。可在太空中,这9小时意味着什么?
意味着要在没有空气、没有重力、温度极低的环境下,穿着几十公斤重的航天服,完成精细的技术操作。一个小小的失误,可能就是生死之别。
更关键的是,这还是在航天服安全时限之外的“超时”作业。说不紧张是假的,但专业素养和过硬技术让他们化险为夷。
引发的思考
这事儿让人想到几个问题:
第一,安全标准到底该定多严?8小时的航天服工作时限是不是太保守了?从蔡旭哲这次的经历看,咱们的设备实际能力远远超过这个标准。
第二,临时任务的风险评估够不够充分?虽然这次任务完成得很成功,但万一出了意外呢?这种临时决定是否需要更严格的评估流程?
第三,中美航天技术对比,通过这次纪录的突破,是不是说明咱们在某些方面已经领先了?
写在最后
蔡旭哲的这次9小时太空作业,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耀,更是整个中国航天事业的骄傲。从技术层面看,它展现了咱们在载人航天领域的实力;从精神层面看,它体现了中国航天员不怕困难、勇于挑战的精神品质。
当然,这也提醒我们,太空探索永远伴随着风险。每一次成功的背后,都是无数人的努力和智慧的结晶。
你觉得这种“超时”作业值得冒险吗?如果是你,会选择挑战极限还是严格按照安全标准执行?这种问题没有标准答案,但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。
天金策略-行业领先的股票配资平台-a股杠杆交易平台-按天配资交易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